“新闻山上有活的红色新闻资源◆■■★■■。近年来◆★★,延安新闻纪念馆持续推进旧址保护维修,加强红色文化宣传,以灵活多样★■★★◆、形象生动、直观震撼的方式讲好红色新闻山的故事。★◆■◆★★”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高延胜告诉记者,■★■★★“我们在清凉山新华通讯社、解放日报社旧址前开展2024年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,邀请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为广大青年学生讲授《搂定宝塔山》★◆◆■,直播在线万人次★★■★;带着《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专题展》走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、北京外国语大学、西北政法大学等。如今,每年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子来到这里,踏访红色印记里的精神坐标,感受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赤忱初心。◆★■”
2004年★◆★■■★,重新修建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在清凉山南麓开放,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。
“当年他们在潮湿的洞穴中,用马兰纸抄报撰稿,借马灯的微光排版印刷,把党的报刊和马列著作送往各个抗日根据地”3月19日,站在延安新闻纪念馆二楼的石窟复原场景前,讲解员任莉动情地讲述战火纷飞年代新闻人的坚守故事。
3月的延安,春意漫过延河两岸,新柳垂丝间远眺清凉山,石壁上“万众瞩目清凉山”七个朱红大字跃动其间■■★◆,与八十多年前窑洞中彻夜不熄的灯火遥相呼应。
2020年,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■■■■◆,更是慈善组织的发力年。回首这一年,市慈善协会秉持扶贫济困◆★★、安老扶孤的宗旨★◆■◆■★,以爱心为动力,不断丰富慈善募集形式■◆,共计募集资金超过2200万元。
2024年8月20日■■◆■★,参加中国记协“传承初心、增强四力”一期培训班的70余名青年骨干记者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,聆听了题为《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》的专题报告。
3月的延安,春意漫过延河两岸,新柳垂丝间远眺清凉山★◆,石壁上“万众瞩目清凉山”七个朱红大字跃动其间■■,与八十多年前窑洞中彻夜不熄的灯火遥相呼应◆★。
春日的阳光洒落在镌刻着“深入群众、不尚空谈”的巨石上◆◆■★◆◆。未来★◆◆,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将继续沿着前辈足迹,带着对历史的致敬★◆■◆◆★,在新征程上书写时代的故事■★■。
抗日战争时期■★◆■◆★,新华通讯社★★、解放日报社、边区群众报社等党的新闻机构曾在此扎根。低矮的窑洞中◆★★◆■,老一辈新闻人用笔杆与电波冲破重重封锁,将党的声音传向全国,书写了“把纸张当战场、以笔尖为枪尖”的壮丽篇章。
“当时物质条件如此艰苦,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依然坚守岗位◆◆★■,利用简陋的设备把消息传遍中国、传向世界。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新一代新闻人要格外珍惜今天拥有的资源,保持初心,不忘使命,传承发扬前辈的优良品格★■,不断锤炼自身专业技能,努力讲好中国故事◆★◆■,传播好中国声音。”中国青年报社国际传播中心编辑袁野说。
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县区融合部副主任刘小艳从事新闻事业十余载,她说:“当年◆■★,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白天采访★◆◆★◆■,夜晚在煤油灯下撰稿★★★,纸张稀缺时甚至用桦树皮替代。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新闻魂■★。在新时代,我们要赓续光荣传统■■★■◆,宣传党的主张、反映群众呼声◆★■◆,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时代担当★★◆■■,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■◆◆■。◆◆”
为了更好地展现延安红色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,传播新时代党的声音★◆★■◆◆,延安新闻纪念馆启动改造提升工作■★,新的展览不久将与游客见面。